访谈 | 天津画院院长范扬
最佳答案:天津画院有这样一位院长,他出身艰苦,却自小在艺术的道路上笃定前行;他投身军旅,却在刚强中怀揣热忱与柔情;他追求意气,却在意气中探索民众心声,将传统意象与乡土之爱共
天津画院有这样一位院长,他出身艰苦,却自小在艺术的道路上笃定前行;他投身军旅,却在刚强中怀揣热忱与柔情;他追求“意气”,却在“意气”中探索民众心声,将传统意象与乡土之爱共存于画中。诸多看似对立的元素,却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交汇相融,使他的艺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。下面我们就来走近这位艺术家,了解他的艺术之路。
艺术家简介
范 扬 陕西礼泉人。天津画院院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。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精英班。其美术作品曾入展第八、九、十、十二届全国美展等。在《人民日报》《美术》等报刊上发表中国画作品及理论性文章400多幅(篇)。出版有《范扬画集》《范扬小品集》等10多部画册。
>>在军旅中不忘初心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从小热爱艺术,从事艺术创作数十年,请问您现在的艺术理念和小时候相比产生了哪些变化?变化的原因是什么?
范扬:我从小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,生活条件艰苦的时候,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买画材来画画。回想起来,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很幸福。欣慰的是,我现在依然能在一个专业的平台上从事我热爱的艺术事业,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回报党和国家,回报社会和人民的创作热情。
《秋韵》68cm×68cm 2021年
小时候我对艺术的想法很单纯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小我与大我、艺术家与时代等问题都有了更深的思考。画院院长的经历,让我对如何更好发挥艺术家的专业优势,服务党和国家、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笃定。
作为一个国家专业创作机构的负责人,我深感责任重大。我和画院领导班子一直坚持信仰立人、精品立身的建院思路,以带队伍、树形象、搞创作为方向,带领美术家奋发有为、开拓创新、尽心工作,努力推动画院的整体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。
《任重道远》145cm×350cm 2021年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在从事艺术之前,曾有一段军旅生活,请问这段经历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?
范扬:军旅生涯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。许多当过兵的人经过部队的教育历练,能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并在内心深处厚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。
《童年记忆》68cm×68cm 2021年
对于我的艺术创作而言,首先,我受党和部队培养多年,对党、国家、军队充满感情,具有抒发这种情感的强烈意愿和激情;其次,我熟悉军史、了解军事,在军事题材创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;再次,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,赋予我坚强、执着的性格,使我能在遇到困难时不动摇不后退。这种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,让我有信心应对任何困难和挑战。
《一揽好事》136cm×68cm 2021年
>>在“意气”中抒发“地气”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在作画时既注重“意气”的表达,又追求艺术的“接地气”,请问您是如何协调这看似矛盾的二者的关系,并将它们融入画中的?
范扬:“意气”是中国文化千年传承的精华,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具象与抽象辩证统一的审美体系。而“接地气”是我们党群众路线对艺术创作的要求,是有效落实艺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路径。我理解的“接地气”,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既要有艺术高度,又要有生活温度。
范扬《一个不能少》236cmx180cm 2019年
在我的思想里,这两者并不对立,反而是高度统一的。人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?除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精神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内在需求。为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需求,艺术家责无旁贷。事实也证明,曲高未必和寡。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,如《清明上河图》,就是在艺术地反映生活。作为艺术创作者,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,更不能脱离生活追求标新立异。
中国的哲学思想非常注重辩证统一,意气和地气,本来就是事物的不同层面。具体到绘画,如果想赋予接地气的题材以意象,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,用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,去反映最真挚的生活日常和滚烫情感,把笔墨和物象进行艺术绑定,并在感悟、提炼的基础上将其相互融合,进行艺术转化。没有生活依据的高雅,艺术就会缺乏根基,寡淡如水;不加提炼的生活和情感,艺术就会没有意象,粗砺平凡。笔墨富有神韵,题材来自日常,只有找到两者的内在高度统一,在平凡中体现出艺术的神韵,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。
《高原父子》104cmx74cm 2005年 绢本水墨
入选第九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创作的人物画里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形象,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对这种形象如此热衷?
范扬:出于采风的原因,我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中,非常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。
我是陕西人,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,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,在地理位置上又是中华大地的正中心,在古代就享有世界文明交流中枢的美誉和优势。正是这种开放、自信的地域文化氛围的浸润,使我对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都有浓厚的兴趣。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、衣帽服饰特点突出,创作中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。我在创作时并不想局限于某个民族题材,反而更希望在一个广阔的视角上,对我国各民族的风貌特色进行描绘,通过丰富的人物抒发,表现“和而不同”的中华文化。
>>在广博中追求互通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的作品从古代到现代,涵盖了中国画人物、花鸟、山水三大题材,请问您在研究这些题材时,如何将这些题材进行平衡?
范扬:中国画分为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三大题材。纵观历史,一个真正优秀的中国画家,应是几种题材都能涉猎,虽然在某一项上会有所侧重,更加精湛,但绝对不应该存在某项短板。
《解放天津 》(局部) 260cm×1000cm 2020年 纸本水墨
入选沽水流芳——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首批作品
这三大题材在造型上虽不尽相同,绘画理念上却是相通的,可以相互借鉴,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丰富完善。优秀的画家,一定是将自身的艺术语言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合为一体的。
中国画不仅讲究“打进去”,还要能够“打出来”。“打出来”就是完善自身艺术个性的过程。我主攻人物画,但同样较为深入地掌握花鸟、山水的笔法和创作手段,并能将其运用到人物画当中去,这样才能充实你的艺术语言,使画面更丰满,表现更灵动。所以,突出主攻题材的同时,我也在持续提升其他门类的自我滋养,实现三大题材之间打通、融合,将人物、山水与花鸟在立题、题材、意境营造以及技法等方面有机结合,力求主次有别又融合得体,有效增强画面的协调感和整体性。
《闹春》 220cmx165cm 2014年 纸本水墨
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
《大河美术报》:您在创作绘画的同时,也写了不少学术论文,请问您如何做到理论与创作的互文互动?
范扬:“画者,文之极”。想在喧闹浮华中避免随波逐流,只有学会常葆内心的平静朴实,勤于读书,善于思考,不断总结,乐于提炼,才能做到平而不凡。中国画家绝不是技法卓绝就能胜任,还必须学养深厚,厚积薄发。
传统艺术讲究“诗书画印”俱佳,换句话说就是强调文采与艺术并重。绘画达到一定水平后,想要继续提升,拼的就是文化修养与道德胸襟。单纯重视技法,只是画匠,艺术作品也就缺少了灵魂。有句话讲“功夫在诗外”,在绘画实践过程中,我们可以将儒家的中庸之道、道家思想中的“立象尽意”、佛家确立的“无念为宗”、兵家思想中的“虚虚实实”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创作理念,古为今用,启发和指引创作者不断进步。所以,重视积累涵养更广博深厚的理论和智慧,对绘画创作也是益处深远的。
- 上一篇:天津:2022区长访谈”即将启动
- 下一篇:没有了